当前位置:重庆生活都市网 >> 热点热词 >> 文章正文

胃增生和胃结节有什么不同

发布于:2021-09-15 被浏览:899次
胃增生和胃结节有什么不同

很多人体检时

会查出各种结节、囊肿、增生.......

看到体内长了多余的东西

大多都会惴惴不安

甚至担心这会发展成癌

结节、囊肿、增生.......

这些到底是啥意思?

有什么区别?

哪种可能发展成癌症?

结节:大部分都是良性

在影像检查中(如CT、胸片),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为结节灶,直径小于1厘米时被称为小结节,直径小于0.5厘米时就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。

随着近年来多排螺旋CT的出现,小结节或微小结节发现得越来越多,但大部分是良性的。

1

甲状腺结节:体积大的要当心

调查显示,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高达18.6%,其中有5%-15%为恶性,即甲状腺癌。

一般结节直径>1厘米时就能用手摸到,这也是初步检查甲状腺最简单的方法。如果结节大小在 1-4 厘米,一定要定期检查。

如果结节的活动性很差,且检查中显示血流量比较大就一定要当心,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做穿刺活检。

此外,如果良性的结节,但结节比较大,且对气管周围器官造成压迫症状,也需要考虑手术。

温馨提示:

如果甲状腺的体检报告上有这样的字眼,应该引起警觉,尽快找专科医生诊治:

● 甲状腺结节4级以上

● 边界不清

● 微小钙化灶

● 高度怀疑甲状腺癌

2

肺结节:要选对检查方式

一般年龄大、肺部有基础疾病的人,做检查易发现肺部结节。

不过,即使发现肺部结节也不必恐慌,因为其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最后被证实是肺癌。

但对于以下情况必须找专科医生鉴别判断:

● 对于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,仅做随访观察,3个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检查;

● 如结节没有变化、没有异常增大,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风险的,有的甚至会随着时间变化慢慢消失;

● 1厘米以上的大结节,建议要尽早诊治。

温馨提示:

每年做肺部结节三维重建CT,或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,是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。

这几类结节最危险

● 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;

● 结节边缘不规则,呈棉花状;

● 微小钙化灶;

● 开始侵犯胸膜的结节。

3

乳腺结节:不痛的更危险

乳腺结节是对乳腺占位的一种描述,常见于乳腺增生及乳腺肿瘤性疾病。乳腺小叶增生、乳腺纤维腺瘤、乳腺炎及乳腺癌等都可以表现为乳腺结节。

温馨提示:

乳腺结节90%以上都是良性的。

但是,发现乳腺结节,最好通过彩超、钼靶等检查初步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。

这些囊肿基本不需要治疗

囊肿是一种良性包块。囊肿有的是单独一个,也有多个的,一般来说对健康没有多大影响,体检查出也不必过于紧张。

只要囊肿没有对周围器官存在压迫症状或发炎感染,基本不需特殊治疗。

如肝囊肿过大,可能压迫邻近器官,引发不适症状,则需积极治疗。如出现并发症,像囊肿破裂、囊内出血等,需进行外科手术。

1

乳腺囊肿

乳腺囊肿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。95%的乳腺囊肿无需做特殊处理,只要定期观察,每半年做一次B超,40岁以上患者每年加做一次钼靶检查。

2

肝囊肿

绝大多数肝囊肿不会癌变,且不会影响肝功能。所以只要肝囊肿没有导致身体不适都可以不作处理,但建议每6个月做B超复查一次,观察囊肿大小变化。

3

肾囊肿

囊肿以单纯性肾囊肿较为多见,绝大多数单纯性肾囊肿为良性,恶变几率微乎其微,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发现前,几乎没任何症状。

如果肾囊肿小于5厘米,且没有给患者带来不适,大可不必治疗,一般3-6个月复查B超观察其变化即可。


增生:不一定会发展成癌

增生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。生理性增生有时会对人体有益,病理性增生往往是有害的,但也不意味着增生就一定会发展成癌症。

1

骨质增生

做X光检查,经常会看见关节处有骨性增生现象,也就是“骨刺”,尤其是颈椎、腰椎和膝关节。

有些老人认为,骨刺就是病,发现一定要将其取出,甚至轻信虚假广告,想要买药来溶骨。

其实骨刺通常被认为是人体代偿性的增生,即通过增生来帮助支撑身体、稳定关节。如果没有给身体带来不适,不需要做特殊处理。

2

乳腺增生

一个体检下来,10个女生里面可能有8个有“乳腺增生”问题。

这时很多女性往往会跑去医院问医生“乳腺增生会不会癌变成乳腺癌?”、“吃点什么药才能‘消灭’增生?”。其实,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疗。

在医学上,有些乳腺增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。

最典型的莫过于经期引起的乳腺增生,女性月经前乳房会特别不舒服,感觉胀胀的,还有点痛,但姨妈过了胀痛就渐渐消失。

另外,一些女性为了凸显“好身材”,内衣经常会穿得过紧;亦或是最近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心情比较郁闷,精神压力比较大,同样也会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。

总之

发现结节、囊肿、增生

不用再紧张兮兮了

听医生的话定期复查就好

来源:医学内刊、浙大一院